我始終無法掌握與人的距離,那是一種極為難拿捏的長度;太近或太遠依照不同角色、情境或是......
有個很要好的老師曾說過我的感情是相當濃烈的ˇˇ,我把每段情誼都像是當成戀愛來經營,但這終究會導致精疲力竭,很容易吃虧,而且這對朋友或許也是一種壓力?!他提醒我要注意與人相處的距離。我不是很清楚是否是如此,一直是以這種模式去與人相處,要改也不知道從何下手,索性至多只能騙一次,吃點虧沒有什麼,被耍兩次就是我笨,那也要認。而且道不同的朋友,很自然就會分開,通常都是相信人性本善作為開始。後來,真的有一天,發現自己背負不了了,才回過頭來檢討:誰才是重要的人。
我無法背負所有人的重量,但至少得背起我所愛的人。
我通常也不習慣與陌生人接近,朋友不多,但都能維持很長的關係。一年見個一兩次,雖然有時候會覺得只有自己停留在過去情誼的感覺,但有時候也會激出新的花火。總是會有這樣的過程......越大,越忙,越忙,相處的時間越少,越老,越不容易信任別人,越不容易信任別人,朋友就越少。能留下來的,絕對都是很珍惜的朋友,既然珍惜,自然想要用心。所以我完全反對──階段性朋友──這種說法。
每一個階段總有每一個階段的朋友,總有人這樣說、這樣認為,在這樣的假設下,朋友是一種階段性互利的關係。
但是,附上階段性任務的朋友,在任務結束後不相往來,這還能叫朋友嗎?
君子之交,淡如水;就算沒有味道,仍是朋友,至少仍會請對方喝杯水。
就算距離很遠、半載、一年地鬧失蹤、沒有常放你在心上;但是,有事一定會想到你,你有事,絕對挺你。這種相互支持的距離,是遠還是近呢?
但或許就如同打分數這件事,我幫人打分數的主要原因只是因為
1. 我不會看人,觀察力薄弱
2. 我對人不會妄加評論,也不聽別人的評斷
3. 人本來就有極多的面象,無法就單一事件、想法等作為評價依據
4. 人是會變的
5. 得篩選出優先順序
我得承認,我這方面很理智,能幫忙的時候絕對幫忙,但是同時兩個人掉到水裡,能救兩個就一定兩個都救,但如果真的只能救一個,就得選擇。
我還是無法掌握與人的距離,那是一種極為難拿捏的長度;每個人有每個人的個性、習慣與想法。你想和人家作朋友或許人家還不想和你作朋友。你以為你和某人很好,但某人只覺得你是路人甲。或是,你掏心掏肺地對待某人,某人不屑一顧甚至反過來拿刀捅你。心都是包在肉哩,所有事情都有可能發生,但求自己問心無愧、歡喜甘願就好。
所謂線性動態的平衡關係,一直都是如此。ˇˇ
你是怎樣的人,怎樣的人就會來接近你也是真理。
我還在學習改善,不要以為別人是退一步,而我就至少退十步的偏執。
因為不會保護自己,但又害怕受傷的這種矛盾心態;因為不會控制距離,反而不小心傷害了週圍善良的人。我還得努力收好無意露出的牛角,時常反省、修正自己,至少要保有正確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