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ㄧ直是這麼覺得的,兩個人在一起ㄧ定要1+1>2如果僅是=1或是1.x,多零點幾個人無條件捨去就不見了。所以很自然就獨斷地判斷1+1ㄧ定是要>2的。

但...相處並不是1+1這麼簡單。有時候你會覺得自己只有一半或是趨近於零或無限大;那很像是在玩翹翹板或是跳雙人舞,上下上下或是前進後退的。也可以說是一種半優雅(或半粗暴)地流動性平衡;彼此在不知不覺中互相影響,並在舉手投足甚至一個眼神中產生新的流動。不過這倒沒有什麼好壞,只是思考這種東西的變動性遠比你想像的難以預估,有時候大於2很多,有時候又小於2很多,你就像一個任性的小孩老以心情的好壞去判斷天氣似的。問題是,很難用理性去判斷思考究竟是否是因為思考本身就太理性?還是思考本身從沒有理性過?

傳統經濟學的基本假設──人是理性的;ㄧ切必須在以人是理性的前提下來作探討:
1. 首先這個假設就不怎麼理性
2. 假設是理性再來探討問題,那就變成另外一個問題了

所以人是理性的嗎?還是很難說...當你拿出ㄧ張空白紙在正中央畫一條分界線,左邊寫下他所有對你不好的地方,右邊寫下他所有對你好的地方,再在左邊的空白處寫下他所有的缺點右邊的空白處寫下他所有的優點後你會發現......右邊永遠是比左邊空很多,因為如果右邊比左邊滿你就不會拿出白紙了。這種推論當然也是針對性的假設,針對像我這種不滿足的人,當然,惜福的人也不會去比較了。結論是──當你拿出白紙以為是理性其實就是不理性的開始──就算假設拿出白紙是理性的,白紙上的內容也是理性的,但是衡量呢?你如何判定一個優點是可以抵消一個缺點,又怎麼不去計較這個缺點是否會在未來害苦了你?要怎麼加減計算才得宜?

所以當我們直覺的判斷1+1必須要大於2的時候,卻忘記思考所謂的1的價值或是標準、衡量的方法。而人生是隨著時間變動的,1不會是恆久不變的1,也不是定義的真理,我們都忘了我們的1是人,不是一個很單純的數字而是ㄧ個擁有相當複雜情緒的人,而我們的理性只建立在我們想判斷的事務上。

所以或許1+1>2沒什麼不對的地方,但是也沒有什麼對的地方;它聽起來比較像是安慰的口號。有時候,兩個小於1的人在一起會相當辛苦,但是合起來等於1的時候,那感覺卻又是蠻好的。

看待事情的方式或許只有──「感受」才是真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浟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